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質發展,倡導全社會關注、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,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下發通知,確定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“青春之心靈,青春之少年”。
今年的世界精神衛生日為什么要聚焦青少年人群?答案也許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——
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,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了。
根據調查和統計,全球范圍內有 20% 的兒童和青少年經歷過抑郁癥狀。
在中國,這個比例也接近國際水平。
“小孩子有什么好抑郁的?”
“不愁吃穿,還有什么不高興的?”
即使這幾年關于未成年人抑郁的新聞越來越多,很多人還是沒辦法接受,孩子也是會抑郁的,而且,越來越多的調查已經證實,青少年抑郁絕不是個別現象。它的普遍程度,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。
01
每5個孩子中,就有一個抑郁風險
一項在 2018 年發表的研究顯示,中國兒童和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的比例是 19.85%,在中部地區的兒童和青少年中,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 23.7%。
也就是說,在中國,每 5 個孩子中,就有一個可能存在抑郁癥狀。并且,隨著年齡的增長,青少年出現重度抑郁癥狀的比例也在增加。
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《國民心理健康報告 (2019-2020)》顯示,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孩子中,重度抑郁的檢出率僅有 1.9%~3.3%,但在初中的孩子當中,這個比例上升到 7.6%~8.6%。
在高中的孩子當中,重度抑郁的檢出率高達 10.9%~12.5%。
圖/《國民心理健康報告 (2019-2020)》
但是,與高檢出率和高抑郁水平同時存在的,是極低的就診率和明顯的延遲治療。
在臨床上,許多醫生們發現,從青少年出現癥狀到接受治療,常常要經過一兩年的時間。
也就是說,在抑郁癥狀剛出現的時候,無論是孩子自己,還是家長、老師,都很難意識到這是抑郁,及時求助、就醫。
這在很大程度上,源于青少年的抑郁癥狀,常常不那么典型。
02
不那么典型的抑郁表現:
叛逆、頭痛、胃痛
不同于成年人抑郁的癥狀,青少年的抑郁癥狀常常會有不同的表現,而且這些表現,經常被誤會為其他的問題。
孩子的求救,被或粗暴、或粗心地忽略掉了。
1、脾氣大、青春期叛逆?
不,這也許是抑郁癥癥狀。
有研究發現,與成年人抑郁時常見的情緒低落不同,未成年人抑郁時,還伴有沖動、易怒,這些看起來不那么“抑郁”的表現。
一項針對 1400 多名未成年人的追蹤調查發現,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孩子中,伴有易怒表現的占比高達41.3%。
2、總是頭痛、胃痛?
還有一項最為常見,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抑郁表現,是青少年的各種身體不適。
因為還處在心智的成長期,孩子對情緒的覺察能力還不夠完善,相比成年人,他們很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緒,因此常常會通過軀體反應才能將情緒釋放出來。
抱怨身體不適,也是青少年在經歷抑郁、焦慮等負面情緒時,最常用的求助方式。
03
青少年心理問題越早預防越有效
抑郁癥低齡化趨勢在我國尤其突出,社會原因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。我國社會生活節奏快,競爭壓力大,這導致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減少,也容易讓家長的焦慮折射到孩子身上,導致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生。
需要明確的是,雖然抑郁癥是發生率很高的疾病,伴隨的自殺、自傷風險也較高,但并非不可控。
抑郁癥是可以通過物理、藥物、心理等手段進行治療的,只要我們早預防、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就能防患于未然。
如果孩子們一開始緊閉自己的心房,也請不要放棄或發火。
對于青少年來說,和家人主動談論抑郁、焦慮這一話題本就非常困難。即使他們愿意,可能也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。
因此,家長要在尊重孩子,不會讓他們感覺不舒服的同時,表明自己愿意去關心和傾聽的立場。
如果作為家長沒辦法解決孩子當前的心理困擾,那么也應當及時前往醫院,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心理咨詢師的幫助。
圖片來源:天津河西圣安
聲明: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與本號聯系刪除!